克服“高原现象”需要“阳光心态”

作者: 时间:2014-06-07浏览:155设置

  有些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一段顺境后,又为自己树立一个新的目标,但满以为会更上一层楼,却发现自己的成绩不仅停滞不前,反而有退步的趋势。开始时,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于是更加刻苦,甚至夜以继日,但收效甚微,而且感到身体不适,力不从心;严重甚至会出现失眠、厌食、乏力、头晕目眩等症状。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高原现象”,其主因是心理因素。由于树立了新的目标,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会更高,希望取得比过去更好的成绩也是很自然的。这自加的压力,常使学生不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测验和考试,这种杂念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学生正常的思维,影响学生在试场上的正常发挥。一旦成绩不理想,学生在潜意识中会夸大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夸大发展下去的后果。他们并不怀疑自己的水平,因为在前一阶段有很好的成绩;他们认为没有得到理想的分数是偶然的,或是题目不对路,或题目出得不严密;他们不查缺补漏,却把得高分的希望放在下次。求胜心更切,心境也更难平静,结果也就更难如愿。
  连续的挫败感会迫使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计划,重新清理自己的知识仓库,但“负面记忆情绪”的暗示,又会使他们犯一些低级错误,这既使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又使他们觉得该做的事太多,不知从何做起。失败情感体验的不断反馈,会使学生产生比学习焦虑感。这种“学习焦虑”常常抑制主管信息集成的大脑上颞回区域的活动,影响学生的思维效果,最终导致学习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这是出现“高原现象”的主因。
  还有一个原因,在阶段性学习中进步快速的同学,往往对陈述性知识接受很快,但来不及消化。近期学到的知识,没有及时融入他们固有的认知结构,也就不具备清晰性、稳定性和可辨别性,也就不能为后来学习的新知识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尤其是难以促进程序性知识的有意义获得与保持,新旧知识难以同化。于是就出现了“高原现象”。
  处在“高原现象”中的学生,发展下去,将有三种类型:一类是越学越烦,自暴自弃;一类是受责任心的驱使,硬着头皮向前走,犹如戴着镣铐跳舞,这类同学的进步虽慢,但终究会取得一定成绩;一类是心志坚定,愈挫愈冷静;他们在受挫后,一般能自觉地查缺补漏,调整计划,奋勇前行;这些同学经过一段时间休整后,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其实,“高原现象”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先生的话说是“一种学习成绩与学习效率停止不前的时间”。因学生的个体差异,其出现的时间、程度各不相同。
克服“高原现象”需要“阳光心态”。学生确立了奋斗的目标后,就要执着于一个目标,使自己的智力、心力、才力、精力集中于这一点,最大限度地吸引成功(包括每一次作业,每一次测验、考试),让目标的聚集力发展到足够大,直至形成一个“场”。
  在学习过程中,要客观分析各方面的情况,将自己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由近而远、由小而大、由少而多地攻克目标,不断地给自己以成就感。
  在学习过程中,要建立适当的抱负水平,不要只关心名次,要重视自我诊断与训练,要经常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学会接纳自己,给自己以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
  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心理意象训练,具体来说,在每天睡觉前把自己当天学习或训练的东西再在头脑中清理和思考一遍,进行一次无纸笔的训练,早上起来以后也可以再搜索一遍。坚持做下去,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融合,使知识点、联结点、生长点织成一幅有张力的网,进而扩展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经验证明,坚持心理意象训练是完成由知识到能力、由能力到意识的重要的一环。
 《成功心理学》的作者丹尼斯.E.维特莱说:“当你登上新的精神境界之后,就会明白:只有当我们打破了它的时候,才知道我们曾被投进牢狱!”“高原现象”是学习者自己设置的心理牢狱,对学习者来说,是对我们意志生命的考验,是我们要上升到一个较高档次的前兆,我们一定要挺过去,千万不要被“我不行”的观念囚禁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