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对劳动教育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国家教育部也曾多次发文强调,要把劳动教育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以及学生档案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为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师大附实校初中部于开学第一周组织开启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因此,本次劳动周教育活动分别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同步开展,在学校渗透劳动教育,在家庭强化劳动教育,在社会拓展劳动教育,正确把握好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同学们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思想观念。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责任主体,学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在全课程教学中渗透劳动观教育,同时统筹校内外资源,组织开展规范化、多样化的课内外劳动项目,旨在通过多种形式营造崇尚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思路,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深入校园。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部分。家庭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生活技能,还可以促进家庭和谐,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孩子们在参与家务劳动,如收拾房间、打扫卫生、洗碗等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家务技能,也能更好理解家庭成员的辛勤付出,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社会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支持作用,多方面的社会资源能够为劳动教育创造机会、提供实践场所。学校充分利用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素质教育基地以及其他社会资源,指导同学们走出教室,参与劳动社会实践,发扬中华民族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更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寓教于劳,育才于勤。劳动是培养人、塑造人和发展人的重要手段,让劳动课程取得育人实效,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协同育人格局,定能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学生心中,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更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撰稿:张晓
审稿:徐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