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呼唤有安全感的课堂

作者:罗小中 时间:2014-12-12浏览:352设置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0多年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听了很多所谓的推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学实录,我感触很深。先不管新课程改革理念是否先进,课堂教学艺术是否可行,课堂教学设计是否科学,课堂教学机智是否灵活,课堂教学管理是否到位,教师专业素养是否参差不齐,学生素质是否良莠不分,单单就课堂教学提问,我发现七年级以下学生回答课堂提问特别积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而越到高年级,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低,到高中基本上只顾埋头看书做题,不想提问了,不愿答问了,课堂教学几乎都是教师唱独角戏,听不到师生之间的言语交流,看不到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缺乏生气,不能有效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生不堪“重负”,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想主要原因应该是学生的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造成的:不敢向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怕受到老师的指责,同学的嘲笑,怕被同学认为自己是爱出风头,怕提出的问题太简单而被认为自己知识浅薄,怕提出的问题太难,老师回答不出而出现尴尬的局面,怕因提问打断了老师的教学而挨老师的骂;怕回答问题错误,遭老师责骂,同学讥讽,怕回答问题不全而丢面子,怕思考不周回答问题耽误老师的时间,而这些心理现象产生不仅有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心理成熟,思维趋于理性等自身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缺乏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一直在不安全的学习环境中成长,泯灭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压制了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最后,学生只能成为知识的容器,忠实的听众,完全丧失了自我,沦为教育的战利品和牺牲品。
  一、有安全感的课堂是有效教学的基石。
  我们追求有效课堂,首先应该是安全的课堂,然后是有序的课堂,上课时,师生有安全感,课堂有秩序,才可能有效率。
  我们这里所提到的安全,不是一般的人身安全,而是指心理安全。在我看来,学生在课堂上能做到不焦虑、不恐惧、不孤独,学生具有足够的学习信心,能够自主、愉悦的展开学习,并在遇到挫折时也能努力去探索求解的心理状态,这样的课堂才能称得上是安全的课堂;事实上,我们的课堂能达到这样标准的并不多---因为很多教师只是“自我感觉良好”,而课堂是否安全却需要首先问学生的感觉。现在厌学生比例很大,问题生日渐增多,有的学生已经发展到了“学校恐惧症”的程度,说明大批学生在课堂上并无安全感。我觉得,“厌学”是结果而不是原因,由于不安全,所以不快乐,所以厌学,所以更不安全,最终选择了逃避。
  我们在学校读过书的人都知道,有很多事不敢去回想,那沉重的课业负担、学校的功利性教育、老师的功利性教学等给我们心灵带来的创伤有的是永远也无法磨灭的。美国教育学者卡罗尔•西蒙•温斯坦在他的《中学课堂管理》中说:对太多数的学生来说,学校是一个让他们感到羞辱、威胁,受到嘲笑、折磨、取笑,让他们觉得无能为力的地方。我们试想什么时候学校对学生是可怕的。如果我们尽力保证它们永远不发生在自己学生身上,我们就已经开始创建一个更安全、更有爱心的集体。
  学校里、课堂上教师对自己的心理安全很敏感,对学生的心理安全却很麻木。这可能缘于一种无知,因为在一些教师的头脑中更多地是考虑“教育的责任”,至于如何担负起责任以及学生的内心感受却缺乏深入的思考,总是主观地认为,只要自己有良好的愿望就会问心无愧,就尽到了教育者的责任。因此,经常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把自己无情的“爱”无端施舍给学生,让学生感到很无奈,甚至是“受宠若惊”。
  现代学生的逆反心理好像越来越强了,越来越喜欢和老师抬杠了,无形的代沟割裂了师生之间的真情,有形的隔阂阻碍着师生平等的交流。问题在哪?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让一些教师常以长者的身份自居,师道尊严的传统往往让教师远离了学生,于是从走上讲台开始,教师就远离学生了:讲解时总是板着一付面孔,不苟言笑,让孩子们敬而远之;提问总是命令式的,容不得学生有半点质疑或不懂;交流时总是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教师要立威,就要让学生“怕”,然后才能进行控制,这是很多教师习惯的管理思路。《道德经》有这样一段话,“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畏”即“怕”,属于第三个层次,再退一步就会“侮之”,所以说,“怕”就是离被骂不远了。

  我们老师总以为学生“怕”就会听话,就会服从老师的管教,有些学生的“不听话”恰恰是因为怕,比如,看到学生迟到,教师本来想问问原因,他却撒腿就跑;课堂上眼睛直视学生,学生就低下头;教师出示一个探究题,学生不想讨论,不敢回答;学生对老师经常撒谎;等等,教师可能认定学生不听话,其实,这可能就意味着学生很害怕。再比如,教师让学生把不及格的成绩单交给家长签字,很多学生会“不听话”,这一定是“怕”。所以,当学生“不听话”时,教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需要改进。

  我在和教师交谈时发现,经常发现教师说的要么全都是自己的感受,要么就说学生很调皮不听话,学生基础差不可救药,学生精神萎靡不振不认真听讲,等等,至于学生内心有什么感受,对不起,没留心。有的教师甚至以让学生难堪为己任,说话特别噎人,连损带挖苦,骂人不带脏字……有的教师上课满脸凶相,搞得学生一上他的课就浑身不得劲,巴不得赶快下课。
课堂上,教师有时表现的很无力很无能,他们感觉自己也缺乏安全感。但是相对说,教师应该首先照顾学生的安全感,因为教师是成年人,心理应该比孩子更成熟。然而常见的情况却是,课堂上只要有学生小说小动,教师马上就焦虑起来,失去了安全感,而他把这个学生骂得几乎无地自容,却没有感觉到学生失去了安全感。事情发展的辩证逻辑是:只要学生严重失去安全感,教师自己的安全感也将失去。因为失去安全感的学生有的会发泄自己的不满,有的则会变得神经质,自己管不住自己了,在课堂上睡觉、讲话、捣乱,这势必造成课堂的混乱,结果是教师走进课堂就头痛。所以,教师不要过分迁就学生的课堂安全感,该管理的时候要大胆管理,更不要片面追求自己的课堂安全感,在课堂上要学会真诚、平等、民主、尊重,要在宽严适度中找到课堂的“安全点”,唯有如此,课堂才会生动活泼,真实有效。
  二、创建有安全感的课堂,激活有效教学

  学生的心理安全问题是影响师生平等交流的最大障碍,是民主和谐课堂教学的绊脚石,是制约学生全面发展的致命瓶颈,是阻碍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要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大拦路虎。如何创建有安全感的课堂,激活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话题。我个人觉得,要真正创建有安全感的课堂,教师就要做到:创设一个有安全感的班级环境;培养两种有安全感的课堂教学意识;树立三种有安全感的行为态度。
  第一,要创设一个家一般安全的班级环境。
  学校里,寝室是学生温馨的港湾,教室则是学生最为自由的阵地,可是有不少学校甚至还反其道而行之,他们似乎在努力把教室布置成一个恐怖的地方,非让学生“视为畏途”不可,对于教室布置,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一条主线——鞭策,就是用一条无形的鞭子抽打学生的心,促使其向前,争取更好的学习成绩,争取集体荣誉。我们不能笼统地说这样做不对,但是我们恐怕得承认,这样的教室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压抑感,使他们觉得不安全,时刻不放松。其中给学生压力最大的是公布考试成绩、各种评比和那些冒烟的励志格言,一些口号令人震惊。且不说有些说法露骨地宣扬追逐个人名利,有些说法明显地属于唯意志论(你想是怎样的人,你就是怎样的人),有些说法公然制造人际矛盾,一些口号的总倾向弥漫着一种非常庸俗短视的应试主义气味,我的感觉是,这种老师似乎下定了决心,非把学生逼疯不可。把应试之火烧到最高温度,把螺丝紧到最后一扣,让紧张的空气浓得呛死人,把学生的精力和汗水彻底榨干,这哪里是上课?分明是让学生拼命!这哪里是教室?分明是是火坑!
  第二,要培养两种有安全感的课堂教学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感和自由感”,这是学生敢问的前提。
  首先,要培养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意识。
  “据温斯坦调查,学生在师生关系方面对教师的最大希望是“尊重”,这也是学生对教师最基本的希望,教师要了解他们,尊重他们,而不是“爱”他们。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教师不了解学生,不尊重他们,也可以“爱”他们,但是这种“爱”太可怕了,孩子无法享受。我们的很多教师处理学生问题时,根本不顾学生的想法和感受,甚至完全不想知道其想法感受,就主观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自以为是在“爱”学生,或者把其做法很方便地用“爱”包装起来,教师只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待人,才能得到学生真正的尊敬。”
  我们说,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有的教师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去爱学生却结出了苦果,这是爱的方式有问题,良好的愿望不一定会有满意的结局。有的教师表面上是在爱学生,其实是在爱自己,是用“爱”的名誉包装着自己的功利。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爱”的前提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发展,这比简单而空洞的“爱”要有价值的多。于是,在课堂上,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要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诚的接受学生的质疑,认真的欣赏学生的展示,细心的观察学生的举动,要创设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的轻松,学的快乐。
  其次,要培养亲近学生的课堂教学意识。“亲其师,信其道”,要从感情上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要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声音,通过倾听,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通过倾听,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与宽容,唤醒学生自主、积极投入学习,体验“课堂主人”感受。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将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师生关系更和谐,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学生敢问的课堂氛围。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光有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不够的,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喜欢自己,面对喜欢的老师,学生才会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思维才会变得更加活跃,才会敢想、敢问、乐问。因此,你在课堂上的情绪是首要的,“微笑上课”是我们教学的底线,“激情教学”是我们基本的品质,“快乐合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其次我们的语言必须是温和中听的,我们的提问是和学生“合拍”的,这样,学生就会认同你、欣赏你、敬佩你。

  第三,要树立三种有安全感的行为态度。
  首先,老师要有诚实的态度。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一段描述很值得我们思考: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面对儿时鲁迅的提问,寿镜吾先生给予了诚实的回答,虽然态度不够好。
  教师只有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才能真正平等的与学生交流,才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有的老师不敢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言、质疑,怕万一回答不出来没有面子,下不了台。如果遇到学生提问而自己又不会回答的,往往是搪塞学生。其实这样做反而会招致学生的讥笑和不信任,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我比别人知道得多的,不过是我知道自己的无知。”一个教师只有对学生敞开心扉,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
  其次,老师要有商量的态度。
  新的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上,师生之间要相互学习,互相商量,教师要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发散的思维,在探究问题时要充分尊重学生感受,答案不确定或结论开放时,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分析,商量出最佳答案或结论,学生在教师多次讲解后还是不能接受而强调自己的观点时,老师就要以商量的口吻在课后再研讨分析,这样的课堂才使真正民主和谐的课堂。
  再者,老师要有赞赏的态度。
  明代哲学家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求同存异,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以欣赏的眼光激励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以赞赏的话语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只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会精彩纷呈,充满激情和活力。也唯如此,学生在教师的赞赏中才会不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质疑中不断提高。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知识、完善人格、内心成长的重要场所,学生只有在无恐惧、不害怕、不紧张的课堂中,才能专注地投入学习,教师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今天,我们反思课堂教学,追问课堂安全,探讨有效课堂,目的是倡导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教育观念,提醒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人的尊重是教育的前提,以至于最终能够让“学习的主体”敢于质疑、争辩、讨论、展示,拥有表达的自由与权利,得到欣赏与鼓励的权利,获得理解与包容的权利,享受表现与展示的权利。其中,教师的态度与意识头等重要。
  相传公元五世纪,英王亚瑟和他统帅的骑士举行会议时,是不分上下席位的,统统围着圆桌而坐,由此也形成了“圆桌会议”的称呼。由于圆桌会议不分上下,可以避免席次的争执,所以含有与会者“一律平等”和“协商”的意思。圆桌所呈现出来的柔和感和圆周曲线美使就餐者很容易联系和产生出“亲切的关系”、“和谐的闲聊”、“融洽的气氛”等形象和感受,这便是人们对圆桌所产生的心理效应,称为“圆桌效应”。我认为,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和“圆桌效应”如出一辙,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从“人”到“人”的关系,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微笑、语言、手势、表情、眼神等因素来创造一种亲切、和谐、融洽的教学心理气氛,缩短师生心理距离,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和感、安全感,萌生一种良好的智力情绪,这样的课才会效果好、效率高、效能强。因此,“安全课堂”说透了,其实就是师生平等对话、民主交流、相互尊重、心灵沟通的课堂,就是从“心”开始,打造“心”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