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之旅心得—— 台灣素書樓文教基金會 臺北市立大學 孫兆中 台兒莊行

作者: 时间:2015-08-01浏览:275设置

台兒莊行

一、古城中之行

  古典美與現代化的結合,徜徉在城中,我感受到了不單單是這座城的古老,更展現從舊有的環境中在鋪上新的風貌,雖然秦主任認為這些「美」都是燈光的效果而已,我認為雖然此話不錯,但也有新的想法,便是藉著燈光,台兒莊才從僅僅一個古蹟,漸漸形成景點與商業區。然而也因台兒莊在戰爭中已經被破壞了,若不將它重建,則它就只是歷史古蹟或是歷史廢墟,當然,重建後將失去它原本的歷史韻味與意義,轉型為類似商業觀光區。而我希望能把歷史的遺跡和觀光景點結合,或許可以重建大部分地區來轉型為觀光區,但保留一部分戰後的原貌(雖然現有昨天看見南北過度帶房屋,但亦希望能看到在戰火下的建築),讓人感受當時的斷垣殘壁。如此在白天,這裡的歷史古蹟能使人探訪過去,而且在夜晚時,城內又不會一片死寂。
  而此處也引發一項思考,古蹟是否要用現在化的方式去呈現它,台灣很多的古蹟景點只能在白天時欣賞,而晚上顯得暗淡無光,若加上燈光和效果,讓古蹟在晚間也別有一片風采,加吸引遊客的駐足,也更能促進當地的經濟效益,甚至能結合在地的產業,如台兒莊一樣形成商業區,看來是一舉兩得的。但這樣是否破壞了古蹟的本身風姿呢?

二、漢風演講
  我最為感佩的除了老師的演講,還有他願意虛心求教之精神,漢風老師在精采的演講後,還到台下與教授們討論自己演講的利弊處,詢問老師們的意見,望讓自己的演說更完備,而另一方面,也在繼續傳播漢學的重要意義。我們也常常上台演說,但是通常下台後檢討甚少,也很少反應優缺點,所以經常駐足在同一個階段上而難以進取,

三、漢字、香包與紙扇
  中國的文化向來被人們稱作博大精深,而且是眾多元素一氣呵成的,但我們往往只學其一而忽略其二,這樣所學習到的內容將失去其綜合的意趣或重要的意義。以本次的漢文化來說,在台灣基本教育比較重視繁體字的書寫,而把國學的其他內容放在其次,像是書法、國畫、國樂等,可能會放在補充,但不強迫學生一定要學習,而中國大陸或許比較強調上述的國學相關事務,而卻以簡體字取代繁體字,造成很多漢字真義的消失,如愛無心、鄉無郎等。如此的對照之下,似乎我們都只學習了漢文化的部分,未能全面傳承傳統的國學。我認為若要真正的發揚漢文化,回歸繁體字是最具代表性並且最重要的一環,漢字千年相傳,若是遺棄它的造字原則與正楷的形象意義,那如何能說傳承了漢文化呢?因此,保留了涵蓋造字元素的漢字才是身為中華民族應該需具備的條件,不單單是個形式,更是使祖先的精神流轉至今。
  所以體會包香包和畫紙扇,達到了平常在台灣比較少去嘗試的漢文化,我想這也告訴了我,漢文化的學習不能是單方面的。以漢字和書法來說,很多漢字的意義都包含在書法中,唯有寫書法才能體現那種行雲流水的感覺,永字八法便是最好的例證,每一筆都具有他獨特的意義,若是用一般的筆來書寫便顯得淡然無味;同樣地,既然現今最早的文字為甲骨文,而甲骨文源於象形圖畫,則水墨畫與文字必然密不可分,所謂的字畫除了單純的字與畫,我認為更是展現了一種漢文化變遷的美,而當我們只單單學習漢字或是水墨畫,是完全無法體現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當我們自己在繪畫紙扇時,除了體驗了從未有過的古人經驗,更是將漢字用寫意的方式表達出來,用心觸摸後,才會知道那畫的扇面其實就是自己的一面心境,畫出或寫出漢文化在心中的深度。
  而在香包的製作中,體會到最傳統的民俗藝品,現金又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實在台灣以前也有包過香包,但似乎沒有徐州的傳統,在台灣比較屬於象徵性的意義,這次的體會似乎是把課本的內容躍然紙上,親身經歷這個另類的掌中乾坤,中國的手工藝自古皆為舉世無雙,如翠玉白菜、棗核船、象牙球等。但隨著逐步的現代化,很多傳統的物件被遺忘,我對於喪失的傳統藝術感到惋惜,雖然台灣也在盡力的維繫,但畢竟大陸還是比較有地理和人文環境上的優勢,也就是比較有傳統文化的遺址。而我從這次的包香包中,感受到中國大陸雖然不斷的往現代化邁進,但仍是能復興傳統,將這些傳統的手工藝走出家族或村落產業,用一個現代化的方式去將它精緻化與專業化,使地方的產業可以揚名於國際,而不至於沒落。